心理资源

心理咨询是如何工作的
关注:619 次  

问:心理咨询是怎么帮助来访者摆脱内心痛苦?

答:心理咨询首先提供了一个谈话的机会。有一个人,用完全接纳的方式来听他倾诉,让他阐述痛苦,而且给他回应。这个回应,让他感觉到在被关怀。


问:但是这一点,其他人好像也可以做到。

答:其他人通常是用自己的心去劝,自己怎么认为,就怎么用自己的话去劝,但心理咨询是中立的,不会对第三者或别人做出评价。


问:那么心理咨询能做到什么?

答:发现来访者的动力和资源。动力就是改变的欲望、还是不改变的欲望。比如有个孩子想来做心理咨询,但他更想留在家里玩游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让他意识到他问题的源头,但是这个源头本身需要他自己发现和领悟出,而不是由心理咨询师直接告诉他。


我们会巧妙地提问或引导,让他把自己内在东西表述出来。而通常当他自己说出来时,会愣住,那么接下来的谈话就会出现变化。当他意识到他无意识的用疾病合理化在家玩游戏的行为时,改变的动力就会加强。同样,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家长对孩子疾病的担心变弱了,促进孩子康复的欲望也加强了。


要改变孩子,心理咨询也会改善家长与孩子的关系,通过寻找有效的家庭互动方式来促使孩子的正面行为。有时咨询并非一上来就要解决来访者的核心问题,而可能会回避直接讨论问题,把注意力放在生活或亲子关系的细微层面,改变从细微的地方开始,像蝴蝶效应。



问:为什么不做大的干预?

答:症状有时隐含着某些家庭功能,构成一种关系平衡,大的改变,有时会让当事人或家庭冒更大的风险。因为心理咨询师不可能完完全全地了解到来访者的生活处在一个什么情景下。而来访者对自身故事的描述和解读,会被一个核心的东西所影响,会把所有的情节都按照这个核心的东西来编排,这构成了故事的主流布局。因此,来访者对自己故事的解读是非常片面的,而且他的认知也会受到他情绪的影响。


而心理咨询,不那么相信语言表象,更相信来访者叙述故事的方式。比起讲的内容,咨询更关心你讲故事的方式,你用的词汇,你的布局,和你的内在逻辑。


来了一个人,当他说他的痛苦的时候,也许咨询师并不怎么回应他,但会选择他语言中的敏感点,会通过提问从他心中找到一些相反的信息来削弱他建构的理由,使他不得不重新组织他的故事。


心理咨询的提问是非常讲究的,每一个提问都会突破来访者原有的故事结构。你来的时候带着一个故事,而走的时候,内心的故事已经大大改变了,可能从一个消极的故事,变成了一个积极的故事。但是咨询师没有改变他,而只是重新提取了那些生活事件,把故事改变。


问:也就是说,心理咨询力图通过改变每一位当事人的故事结构,使他们摆脱痛苦?


答:不,应不应当摆脱痛苦,应不应当改变,都是不一定的。比如说,我们没法假定,一个孩子不去上学了,他上学就好,夫妻闹着要离婚,他们一定要和好才好。在咨询师的内心,是没有这种导向的,咨询师不会去决定来访者应当怎么做。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知道,每一个个体,他该怎么生活。



很多来访者和来访者的家人认为心理咨询能产生奇迹,一次咨询就把问题全部解决,一次催眠就把心理的痛苦全消除了。很遗憾的是,心理咨询师不是神,咨询中并没有奇迹,只有一个成长的过程。


首先,心理咨询建立在爱与信任的关系上,“关系胜于治疗”。只有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双方的心才能打开,才有可能真正的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刚开始建立安全信任和谐的关系都需要漫长的过程。


其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心理问题的形成很少是在极短的时间里形成的,很多问题的原点在童年,它有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期间累积了很多东西,心灵压抑不住之后,爆发出来,以心理问题和神经症的形式(包括躯体化)表达出来。心理咨询需要把原因弄清,根据心理规律,按照个体特殊的承受能力和心理节奏,一步步的解决。


总之,每颗心灵都有自己的规律,内心有自己的智慧,心理咨询带来的扰动最终唤醒的是你内在的智慧和能量。让我们一起走一程,在这个充满爱与关怀的旅程里慢慢的走,最后到达自己内心最美的地方,找到自己的真实与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