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资源

“越来越难找到随便说话的人了” | 如何科学的自我暴露
关注:1280 次  

 

Ta想知道么?Ta有时间么?会不会其实我们没有那么熟?会不会让ta觉得尴尬?工作以后很多人都会感慨:“越来越难找到能随便说说话的人了”。那些与工作无关的、与自己有关的闲话,越来越少有机会说出口。至于那些负面的情绪、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或者关于人生的感悟——小时候最喜欢倾诉的那些东西——都似乎变得难以启齿。



什么是自我暴露

“自我暴露”,指的是一个人告诉他人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让自己被他人了解的过程。它既存在于个人之间,也存在于组织之间,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是一对多或者是多对多。这些信息可以是描述性的,或者是评估性的,也可以包括感受、想法、渴望、目标、成功、失败、恐惧、梦想、喜好和厌恶。


自我暴露拥有两个基本维度,一个是广度,即谈论的话题范围有多广;另一个是深度:指暴露的内容有多私密和个人化。当一段关系刚刚建立的时候,自我暴露的广度是比较容易拓展的;相比较而言,深度的拓展更加困难,因为它往往包括一些负面的、创伤性的内容和痛苦的记忆,是我们更难以向他人开放的。


如何科学地进行自我暴露?


自我暴露能提高吸引力,增进关系,但前提是它是适度的。如果一个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进行过度的自我暴露,会对关系不利;而一个完全不自我暴露的、过度的自我保护者,也无法与人建立有意义的关系。

 

那么,如何能找到那个“刚刚好”的暴露程度呢?适度的自我暴露需要具备两个特性:互惠性渐进性

 

1. 互惠性指的是:


自我暴露应该是相互的,是双方都不断响应的。一段长期单方面自我暴露的关系不太可能深度和持久。在自我暴露的过程中,双方都应该注意根据对方的回应来调整暴露的节奏。你在给出一定的自我暴露后,的确需要等待对方的回应。如果对方不给予你任何响应,那可能意味着你们之间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都无法得到提升。如果你单方面执意在更广泛和更深入的层面进行自我暴露,对方就很有可能感到不适。

 

2. 而渐进性则指的是:


通常不要在一开始就进行猛烈的、深刻的自我暴露,而是要循序渐进地完成。我们在遇到吸引自己的人的时候,容易有一种渴望,想把自己的一切都迅速掏出来给对方看——尤其对于那些生活中比较缺乏各种人际关系,相对自我封闭的人来说,这种渴望反而会更强烈——这是因为,自我暴露是一种能够在瞬间拉近人际距离的武器,而且这份武器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我把我的一切都告诉你,那个时刻感觉很多隔阂都被强行突破了,至少在暴露的当时会给暴露者带来一些满足感和靠近感。只不过,这种不考虑互惠性和渐进性的暴露方式,可能会让对方感到压力、或者尚没有那么有兴趣,反而再暴露过后再次主动拉远与你之间的距离。

 

不过,那些遵守了互惠和渐进原则的自我暴露,能够在短时间内把陌生人关系或者流于表面的“熟人”关系,变成一段更深度的关系。


Sprecher(2013)用“12分钟约会”的实验来检验这件事。研究者将156名被试分成两组,分别尝试“互惠、渐进”和“非互惠、非渐进”的自我暴露模式,其中一组在12分钟的时间里,完全由一个人来讲述与自己有关的事,另一个人听;另一组则依据3个层次的问题,循序渐进地进行互动,双方彼此响应;结果发现,后一组的关系增进明显更快,他们对关系的评估是距离更近的。


如果你有兴趣接近某个人,不如约个时间和ta一起坐下来,引导一段包含三个层次的对话。其中,第一个层次的问题是一些普通的破冰问题,比如“你的爱好是什么?”第二个层次会更深一些,比如“你想做的工作是什么?”要注意提问的方式,你可以在分享完自己的答案后再询问对方,或者在对方回答之后给出回应。第三个层次则更深,往往和情绪有关,比如“什么是你童年时期最快乐的记忆?”


如果你能够巧妙地在一次谈话中,让你们双方有这样互惠、渐进的自我暴露发生,双方的好感、亲密感、(他们主观感受中的)彼此相似度、对这段互动的享受程度都会在短时间内达到非常高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