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资源

是婆是媳?——不肯坦承的依赖感
关注:2042 次  


最近在思考婆媳矛盾问题,为何在我们生活中如此普遍?而在西方的婚姻中则不然?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是从我儿子慢慢长大开始的。随着孩子有越来越多独立的言行,我想象着如果孩子有了女友,对人家很好时,我可以明确地体会到内心的嫉妒感——属于未来婆婆的那种嫉妒。

继续假想,如果是养了女儿,女儿找了个爱她的人,那做父母的多是开心和庆幸吧。但为何在儿子身上却有不同的反应?又扪心自问,我可以确定的说,在头脑里,我绝对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但两种想象结果的区别为哪般?

文 | 麻新宇 

 

形成婆媳嫉妒心理的因素,除了人性中普遍的控制和占有的因素之外,有无其他原因?为何嫉妒这么普遍?这么轻而易举的就生发出来?如果是因为经济问题——因为老人没有养老金而要依靠孩子的话,但婆媳矛盾似乎没有地域差,农村和城市是同样的状况。

 

结合这几个方面的困惑和思考,我想到,可能是受传统文化的重大影响吧。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理念,已经根深蒂固的融入血液中:男孩是家族的传承者。男孩是根,是顶梁柱,似乎未来一切的可能性发展都取决于是否有男孩出生。


据说在书写家族谱系时,如果哪个支系中没有男孩,这个支系在谱系中就中断于此,不再有后续的书写了。断了。


某些手艺传男不传女;娶妻和嫁人的不同;入赘的难堪;时时听闻的重男轻女的事例;等等,等等。

我们生于此,长于此,先别说从出生后就开始接触的文化的熏陶,即使是父母的精子与卵子也已然是带着文化的痕迹了,这是换血也改变不了的事实,代代相传。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都无法摆脱,哪怕理性上不能认可。


我们努力挣扎着摆脱传统束缚,我们努力追求各自的独立,但这举动更像是理性层面的努力,是一种愿望和方向,而具体行为上还是会体现或部分体现出传统观念的影响。


孩子成人后,依然存在很大程度的对父母的依赖,而父母,也无法避免的依然指仗孩子陪伴、养老。所以对家中已然成人的男顶梁柱来讲,婆媳之间的争夺也在所难免。婆婆要依赖,媳妇也要依赖。同为女性,或许潜意识中我们都无法真正做到独立。我们要仰仗家中的男性——从配偶到成年的孩子。


 

西方文化中关于独立的意识确实是更纯粹一点,所以他们可以有真正的18岁的独立举动,他们可以有更多的父辈将财产不继承给孩子的行为,他们的父母可以不为孩子牺牲很多。每个人的边界相对清晰,每个家庭的边界也相对清晰。所以孩子长大以后,更像是他(她)自己,自己负责自己的生活,而父母对孩子的依赖也很大程度上会减少。生儿育儿,父母完成这个过程后,相对而言,双方各自安好就行。


联想到这些,那无论是婆,还是媳,从文化的角度更多的理解自己,或许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挣扎与消耗,也可避免极端的对抗行为。接受自身的局限性,同时提升自我的觉察性,将精力放在客观的对关系的评判与体验上,是否会减少一些冲突?


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