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资源

来吧,我们一起贴近真实 | 投射与情绪觉察
关注:2569 次  

早上与几位同事谈论电影《至爱梵高》,再次发现,同一部电影给不同的人带来不一样感受。一位小姐妹被梵高的温柔、真实与孤独深深打动;而另一位大哥原本饿着肚子,看完电影后没了胃口;我本人,被电影中提到的关于完美的某个片段所触动。


又想起《寻梦环游记》这部电影。或许大多数人是被电影的主要议题---和家人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所感动、所吸引。而我,却因为另外的内容而落泪----逝去的人需要被在世人所供养所怀念,才能在亡灵节那天重返人间来看看家人,否则只能孤独的留在那个世界。我由此想到我对世俗祭拜仪式的不屑,是否阻碍了远在天堂的妈妈在她想回来的时候就回来看看呢?


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引起共鸣的,一定是我们内心里原就有的东西。

 

你心里没有的,任外界千呼万唤,也岿然不动。这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投射---将我们内心里的东西,想要的,或者不想要的,扔给外界,却不知道或不承认那是自己的。比如说:或许有这样的时刻,领导一句很平常的要求,会被我们感受为:我很差,我不被领导喜欢;别人中肯的对我们某个特点的评论,或许被我们感受为:被别人看不起;等等,等等。


其实,每每这样的时刻,都是我们内在里有个声音在隐隐的自我评价:我不够好,我很差,我看不起自己。如果我们心里没有这些东西的话,是无法与外界“共振”的。比如说,我们能够爱自己,接纳自己的特性,那么在听到别人对我们的贬低时,内心有些不爽是正常的,但不会因此就引发波澜,而是能区分开你我----那是别人的评价,不代表自己的真实状况。

 

 

投射的无处不在,往往导致内心现实与客观现实存在较大的差距。

 

投射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心情好的时候,我们更容易感受到阳光的晴朗,心情糟糕时,对阴天下雨会更敏感。


一个内心友善的人,更容易体会到善意,而一个经历过某些创伤的人,可能更多的感受到外界的恶意。一位安全感不足的妻子,更容易关注配偶是否有不“忠诚”的举动。一位自我评价低的人,更容易体会到被看不起的感觉。一个自恋明显的人,会把他人的一句平常话当成对自己的欣赏。一个内心里信任感较低的人,更容易对他人有猜忌的想法。因为投射的无处不在,往往导致内心现实与客观现实存在较大的差距。


“我”的内心去猜想“你”的举动,出现种种猜忌,又无法落实,造成大量内耗。如果内心现实与客观现实的差距越小,内心评判越接近客观真实,头脑中的“弯路”会越少,事情会变得简单,幸福度就越高。这两者间的差距,就是我们用来成长的空间。

 

 

如何更多的察觉投射?一个重要关注指标:情绪的起伏。

 

情绪是一个信号,它提示我们有什么事情发生了。这个情绪可能有一部分确实由他人所致,也可能有一部分是我们自己的投射。所以当其他人的言行引发我们的情绪时,请慢下来,停一停,问问自己:


我现在是什么情绪?关于这个感觉,我以前经常体验到吗?让我能联想到什么事情吗?是否有另外的解读去重新评价他人的言行?等等。


这类自我提问,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自己从当下的情绪中抽离出来,重新梳理自己,增强自我觉察,更客观的看待他人,避免被某一种单一的情绪所捆绑,而陷入偏执状态。这个察觉过程漫长而艰难,需要不断的有意识地训练自己。成长本无止境,却也充满自我发现的喜悦与成就。如果有机会得以在咨询中探讨,相对而言是个捷径。


亲爱的,外面真的没有别人,有的,只是我们自己。